:::

詳細內容

請點選圖片瀏覽全書影像
詳目顯示
題名《永樂大典》(村字卷)
作者明解縉等撰
版本/年代明嘉靖隆慶間(1522-1572)內府重寫本
書號07973
特色《永樂大典》於明成祖永樂初年歷時6年(1403-1408)編修完成後,收藏於南京文淵閣東閣,並於永樂19年(1421)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而移藏於紫禁城文樓(今體仁閣)中。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甚為喜愛大典,常置數冊於案頭翻閱。嘉靖36年(1557)年,宮中大火危及文樓,嘉靖皇帝連夜下令及時搶救終倖免於難。有鑑宮中常有火厄,遂於嘉靖41年(1562)起下令大學士徐階、禮部左侍郎高拱等召集儒生,按原書形制、行款、版式重新抄寫一部副本另存。抄寫工作歷時6年至穆宗隆慶元年(1567)年才結束,並存此副本於嘉靖15年(1536)年建成的「皇史宬」中,史稱嘉靖副本。 「皇史宬」座落於紫禁城東,為典藏明代歷朝實錄、玉碟等之皇家檔案庫,並沿用至清。明亡後典藏於文淵閣的《大典》正本消失,消失之因成謎眾說紛紜,多推測毀於文淵閣大火。嘉靖副本歷經明末戰亂,雍正年間移藏至翰林院,至乾隆38年(1772)清廷開四庫館修《四庫全書》時,已缺失有2,422卷,約千餘冊。嘉靖副本於清代屢遭官吏監守自盜,尤以清末屢遇兵劫、盜購及焚掠,今存世約800多卷400餘冊,皆為嘉靖副本,約佔原總量之4%,散落歐美及亞洲30多個單位及個人手中,國圖所藏皆為抗戰時期先後收購而得。此冊為《大典》「九真」韻部下之卷3579、3580、3581等「村」字號。
讀取中